作者:Ivan
比賽結束後接近一個月了才有空來回顧這場比賽。
德法兩國過去交手多有名局,這場比賽也不例外的頗為精彩。在歷經將近一個月的征戰後,德法雙方終於在準決賽碰頭,法國一方雖然未能帶本澤馬參加本次歐洲杯,由吉魯以及格里斯曼領銜的鋒線卻讓法國奪下本屆進球最多球隊,另一方面,德國也在本屆大賽高歌猛進,勢不可擋,僅在對義大利一戰丟了一球,為本屆失球最少的球隊。兩隊的交鋒因此備受矚目。
賽前概述
在場上球員特性方面,法國隊有一批個人能力出色的球員。在前鋒線上以吉魯當支點,搭配格里斯曼的雙前鋒組合充滿威脅,同時格里斯曼在過去幾場比賽,也經常回撤到較深的位置協助組織。邊路上,法國的帕耶與西索科都有很強的個人突破能力,特別是帕耶,在本屆歐洲盃多次過人成功,創造威脅。在前鋒身後,博格巴與馬圖依迪也是身強體壯,除了防守外能個人帶球突破。後防線上的埃夫拉、科斯切爾尼、薩尼亞,也都是經驗豐富的後衛,而最近才獲得重用的另一名中後衛烏姆蒂蒂,也有不錯的發揮。但法國隊的問題在於,雖然球員個人能力優異,中場卻欠缺較有組織力的球員,十分仰賴格里斯曼前後跑動協助組織。雖然隨著比賽進程見入佳境,面對德國隊強勢的技術中場,一般依然預期會將會陷入苦戰。
德國隊本屆則延續世界盃以來的技術流打法,球隊從前到後都有相當優異的戰術意識與腳法。特別是在中場球員方面,德國隊的厄齊爾、克洛斯、德拉克斯勒、施魏因斯泰格等人,全是都是世界級的技術球員。後衛線上,兩個年輕的邊後衛赫克特與基米奇,同樣技術嫻熟,且速度相當快,連中後衛伯阿騰也經常能以精準的長傳協助進攻,使德國隊的進攻更為多樣。但這樣組合並非沒有隱憂,德國隊自克洛澤退役以來,一直欠缺好的前鋒。本屆比賽開始時本來以格策站在前鋒位置,打一個無鋒陣型,但是效果不好,後來再度起用戈麥斯才有所突破。可是戈麥斯於對陣義大利一戰受傷,無緣本場比賽,而主力防守中場赫迪拉、主力中後衛胡梅爾斯分別因傷缺陣與黃牌停賽。加上與義大利一戰,雙方鏖戰120分鐘還打入PK大戰,體力消耗甚大,都是德國隊的隱憂。
雙方排兵布陣
本文所有數據與傳球、陣型等資料均取自FourFourTwo網站:
http://www.fourfourtwo.com/statszone/3-2015/matches/838556/summary#tabs-wrapper-anchor
上圖為本場比賽雙方的先發陣容以及部屬方式,法國方面依然維持對冰島戰的442隊形,雖然官方排出的隊形看起來像是4231,實際上應該是442隊形。由吉魯、格里斯曼打雙前鋒,帕耶與西索科分居兩邊,馬圖依迪、博格巴擔任雙後腰。
從球員平均位置分布也可看出這樣的趨勢,同時可注意因法國隊攻擊左路更多,使帕耶本場比賽位置較靠前,西索科更多的回防到自己的禁區附近。
德國隊方面,則再次變陣。德國隊為了應付義大利的352隊形,在對義大利一戰中也採用了352隊形。本次對陣法國,本以為很可能會換回習慣的4231隊形,想不到德國隊又一次出乎意料,改採433隊形,由施魏因斯泰格居三中場的中央,克洛斯與代替赫迪拉出場的詹居其前方,形成一個倒三角形。在三中場的前方,三個鋒線球員由德拉克斯勒打左翼,厄齊爾打右翼,中央則由穆勒作為前鋒。後防線上因應胡梅爾斯的停賽,由赫偉德斯與博阿騰兩人擔任中後衛。
這樣的排兵部陣,可說是雙方戰術交鋒的第一步,而勒夫則在此略勝一籌。(詳見後述)
比賽情形
在比賽開場的前十分鐘左右,法國隊大舉壓上,以前場壓迫的方式逼德國隊清球,從而獲得球權進行反攻。進攻方面則以中場帶球向前突破,與場地方向平行的直接進攻為主。組織方面則以格列斯曼為中心,發動簡單、直接的衝鋒。
這種壓迫也確實獲得了一定的效果,例如上半場馬圖依迪一次前插,配合格里斯曼兩人一路撞牆式配合打入禁區,最後配合吉魯的一下拉扯,險些進球,威脅甚大。
格里斯曼、馬圖依迪一次左路的配合進攻,透過簡單的傳球打穿了德國防線。特別注意馬圖依迪回傳格里斯曼之後吉魯的一下跑動,拉走德國防守球員,使得格里斯曼獲得起腳空間。
但在前十分鐘過後,德國隊的控球與技術優勢開始發揮,比賽便開始向德國隊傾斜。前面說到,勒夫改打433隊形是戰術對決上取勝的第一步,原因在於面對法國的442,勒夫的433讓德國技術中場的優勢更能發揮,而法國很難限制德國隊的活動。
首先,在德國的中場方面,施魏因斯泰格的位置非常靠後,經常跟中後衛站在同一排。因法國隊的兩個後腰位置較後,盯防德國隊後衛-中場這一帶的任務主要必須由兩個前鋒完成,施魏因斯泰格的後撤讓德國隊兩個中後衛間多了一個傳球點,法國隊的兩個前鋒不容易壓迫。
由平均位置統計可以看出,施魏因斯泰格的位子與中後衛赫偉德斯、博阿騰大致平行,博阿騰甚至還更靠前一點。接應時兩中後衛經常可以拉得更開,讓施魏因斯泰格回到兩者中間的位置接應。
另外,小豬的後撤也使中路地帶獲得掩護,能夠讓克洛斯、詹負擔更多進攻任務,也讓兩個邊後衛能夠自由上前,讓德拉克斯勒、厄齊爾兩個中場能夠內切,使得法國隊在中前場,不僅技術上無法與德國隊匹敵,也陷於人數劣勢,難以盯防。
例如上圖所示,德國隊因控球能力強,在前場可以投入大量的人力。可見法國隊後衛線前方就有三名德國隊員參與進攻,後衛線無法在這個區域確保人數優勢,使得法國隊的防守上相當困難,在上半場前十分鐘後只能退縮防守,但依然很難緊迫盯防德國隊的球員。
在前場進攻組織上,則由厄齊爾、德拉克斯勒為主進行傳接,特別是厄齊爾,本場比賽狀態極好,不僅善用對方無法緊迫盯防留下的空隙,也多次成功在對抗下控球過人,並創造局部人數優勢的情形進攻。
上圖中厄齊爾在中場突破包圍後,迅速帶球到對方禁區前緣,和插上的基米希、詹兩人對防守的兩名球員形成局部人數優勢。
在控球隊員拿球時,其他中場隊員則開始前插,例如下圖所示這次詹的一個前插進攻,在厄齊爾迅速把球轉移到邊路後由詹前插,將法國隊的防線拉開一條很大的缺口。可見在法國後衛線前面,有多名德國防守球員,使得防守人力困難,被詹完成傳中,但接應的穆勒本屆比賽狀態不佳,這球未能踢準部位,偏出球門。
這球由厄齊爾傳給邊路的基米希,同時詹快速斜向跑動前插,讓基米希一腳出球非常突然,也成功拉扯了法國防線。
最後由詹成功傳中至剛才拉扯的空檔中,由穆勒搶點射門,可惜此球偏出。
而克羅斯、施魏因斯泰格兩名球員位置較為靠後,通常不做直線的無球前插。克洛斯位置靠左,除偶爾利用前場球員拉出的空檔帶球向前外,大多時候透過精準傳球,連結後場與中前場,或當前方法國防守密集時,就與施魏因斯泰格將球過渡到另一側。透過小豬這個點的回撤,克洛斯獲得了更多的活動自由,法國隊也未能限制他的活動,使得德國隊能夠比較輕鬆的把球從中後場送到前場。
黃圈者為施魏因斯泰格,注意防守他的格里斯曼位置較遠,並未向前形成干擾。
在德國隊發揮中場球員的人數與技術優勢下,法國隊整場比賽受到壓制。從傳球與控球的資料上可以看出,德國隊本場比賽控球率高達67.9%、傳球共完成563腳,相較之下法國僅有32.1%的控球率,僅完成220次傳球。若只看進攻三區的狀況,則差距更大。德國隊在進攻三區內完成了231次傳球,法國隊僅69次。防守狀況也可以看出法國隊面臨德國隊的猛攻。但所幸法國隊的防守組織與個人防守發揮良好,使得德國隊雖然多次將球送入禁區,卻未能破門。這也與德國隊欠缺一個好的前鋒,本場比賽客串的穆勒狀態不好有關。
德國隊傳球示意圖,可見德國在法國半場密集的傳導情形。藍色為傳球成功、紅色為傳球失敗,淺藍色則為創造威脅的傳球。
相較之下法國隊的傳球少了很多,打得更為簡單。也可以看到法國隊有威脅的傳球次數也不算少。
法國的防守紀錄與圖例,在禁區附近有大量的清球紀錄。
這也差不多奠定了整場比賽的基調,也就是德國透過控球與傳導壓制法國,法國隊則苦等德國隊的失誤反擊,但未能投入太多人力,攻擊組織也太過依賴格里斯曼。在上半場末段,已經可以看出法國隊的體力逐漸消耗的趨勢。幾次進攻也在德國隊的防守組織下未能發揮效果。但對法國隊來說,幸運的是德國隊很快就犯了無可彌補的失誤。
兩次重大失誤
在上半場將近尾聲時,法國隊的一個角球帶來了機會。施魏因斯泰格在禁區內防守時手球,被判了一個12碼球,讓格列斯曼打進,德國隊也於此陷入被動。
施魏因斯泰格的手球,他抬手的目的應該是在爭頂時壓下對方球員,但因體能或爆發力的欠缺,未能及時收手。
雖然下半場德國隊依然維持控球優勢,並給法國隊很大的壓力,卻遲遲未能破門。主力中後衛伯阿騰更是受傷下場,換上經驗、技術較為不足的穆斯塔非。其後德國隊再次於壓迫下在禁區內失誤,這一次失誤是由基米希所犯下,可以說是一個教科書式的錯誤示範。在觀念上要特別強調的是不清楚中路情形時,千萬不要把球往中路送。特別是在自己的防守三區內/自己的禁區附近。結果基米奇在面對自己的球門,還被對手壓迫的情況下,想要往中路帶球擺脫,一下觸球太大,被博格巴斷走,導致了災難性的結果。穆斯塔非防守出腳又被博格巴輕易地過掉,最後諾伊爾出擊攔截橫傳沒能把球打遠,被格里斯曼順勢補進,雖然說穆斯塔非出腳被過、門將諾伊爾未能把球打遠都算是有些失誤的地方,但一切的肇因就是基米希的失誤掉球。(雖然他幾分鐘後差點打進一球,將功補過。對於年輕小將來說,還有很多時間成長,他的素質與技巧都很好,值得期待。)
基米希的錯誤示範,在自己禁區背後又有人壓迫的情況下,居然往場地中央帶球。掉球後穆斯塔非又被誘騙出腳過掉。
於是比賽也在這兩球失球下奠定了比賽結果。
總結
整場比賽而言,可以看出德義兩隊上一場血拚的結果,對德國隊帶來很大的影響,就像此前義大利與西班牙鏖戰後,面對德國隊義大利也沒能拿出所有實力一樣。幾名大將像是赫迪拉、胡梅爾斯、戈麥斯的缺陣,還有後來伯阿騰受傷等等,其實都是義大利戰的後遺症。但這也不能拿來當作理由,畢竟義大利戰要苦戰120分鐘加上點球,也是伯阿騰自己在禁區內一個低級失誤的結果。而且德國隊本場比賽雖然掌握優勢,卻遲遲未能破門,反而是自己犯下另外兩個低級失誤。施魏因斯泰格的手球失誤,某種程度來說也是他體能下降的表現,使他的反應速度、爆發力都有所下降,才會犯這種錯誤。
而法國隊雖然整場受到德國壓制,防守卻能保持嚴密,最後也確實地抓住了機會進球。雖然德國隊的技戰術表現更好,但實在輸得不冤。
延伸閱讀
賽事簡評:兩場八強戰,巴西 vs 哥倫比亞;德國 vs 法國
Zonal Marking網站更詳盡的戰術分析
“France 2-0 Germany: formation decisions enable Germany to dominate", Zonal Marking, http://www.zonalmarking.net/2016/07/08/france-2-0-germany-formation-decisions-enable-germany-to-dominate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