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Ivan
這兩篇本來預計要在四強戰前發的,不過來不及寫完。所以我決定改把這兩篇當作四強戰的對比,用比較簡單的方式帶過這兩戰,把焦點放在跟四強戰的比較吧!
1. 巴西 vs哥倫比亞
1.1 雙方陣容與隊形
兩隊都採取了4231隊形。巴西與哥倫比亞的交鋒,是兩隻南美強權之間的對決,兩隊的領軍人物,巴西的內馬爾跟哥倫比亞的羅德里奎斯,更成為報導關注的焦點。在此前的比賽,兩隊都展現了優異的個人技巧跟進攻能力,這場比賽也預期會有精彩的對決。
1.2 雙方對陣狀況
1.2.1 哥倫比亞過度緊張,巴西兩名中後衛的進球
面對巴西隊的壓迫,哥倫比亞並沒有採取特別保守的策略,進攻中還是投入了相當的人力。不過,在後防線上哥倫比亞隊球員的表現似乎不足以支持他們的進攻。幾次受到壓迫的情況下,哥倫比亞球員都沒有辦法冷靜的處理球,只是簡單地把球清掉,反而造成巴西另一波攻擊。
而且僅在比賽第六分鐘,一次糟糕的角球盯防,就讓他們處於落後,被迫得要進攻。不幸的是,哥倫比亞的進攻聯繫也不甚流暢。其一肇因於巴西前場的逼搶,讓哥倫比亞球員沒辦法冷靜地把球送到攻擊球員腳下,攻勢當然就少了;第二個原因則是,關鍵球員羅德里奎斯,被巴西的防守中場嚴密的盯防,拿球比較困難。最後則是進攻球員本身心理上也過於緊張,在上半場哥倫比亞隊也獲得了幾次機會,但是決策上顯得十分猶豫,戰術也執行不到位,最終落得球員各自為戰的狀況,無法形成有效攻勢(哥倫比亞球員的無球跑動較少也讓巴西隊容易防守)。
下圖:巴西隊在羅德里奎斯持球時施加壓力
下圖:哥倫比亞後衛漏盯巴西的迪亞哥席爾瓦,讓他輕易的進球
反過來看巴西隊,在進攻上因為哥倫比亞投入較多人力在進攻上,防線人手較少,此前對陣智利時中場供輸能力不足的弱點比較不明顯。幾名中場球員經常可以帶球直接進入禁區邊緣,在尋求跟前鋒隊員的配合。在運動戰中,巴西主要還是透過兩個邊路發動攻擊,特別是左邊邊路在馬賽洛跟浩克、內馬爾的突破與配合下製造了很多麻煩。不過可惜的是,巴西隊隊員間互相聯繫製造的威脅還是比較少。在哥倫比亞門將的發揮下,未能取得進球。
最後依靠的是下半場魯伊斯精妙的自由球破門,為巴西隊取得2:0的領先。
下方影片:魯伊斯無懈可擊的自由球破門
這球是利用腳內側打了一個無迴轉球,在門前出現急遽的下墜,打得非常漂亮。
1.2.2 無數的犯規
防守上,巴西隊採取的前場壓迫還有第一時間的搶斷,很有效的遏止了哥倫比亞隊多次進攻。但某種程度來說,是受惠於本場裁判較鬆的執法尺度。這場比賽巴西隊防守上頻繁的犯規,使得比賽節奏不停中斷,也破壞了對方的進攻。
後來哥倫比亞隊有樣學樣的犯規回來,整場比賽的犯規次數也就暴增了。根據賽後統計,本場比賽居然總共有54次犯規之多。其中巴西犯了31次規,哥倫比亞犯了23次規,而且很多動作頗為危險,算是一場比較髒的比賽。
1.2.3 哥倫比亞的最後一搏
不過經過一個半場後,哥倫比亞的狀況有些好轉。特別是在賽事結束前20分鐘左右,哥倫比亞在防守上拚搶得更為積極,進攻中跑位的點也比較多。在77分鐘時,麥恐就在積極拚搶下回傳失誤,給哥倫比亞隊取得一次進攻機會。羅德里奎斯把握這次機會傳了一個絕妙的球給隊友,使巴西門將賽薩爾不得不出擊,卻也讓哥倫比亞取得一個12碼球。羅德里奎斯打進之後,比數回到1:2,似乎又讓哥倫比亞獲得一線希望,但最終奇蹟沒有發生,哥倫比亞依然遭到淘汰。
1.3 小結
巴西贏的合理,哥倫比亞輸的可敬。雖然整場比賽多數時間巴西隊宰制局面,但是哥倫比亞在經過休息後,重新找回他們的拼鬥精神,在最後的時候展顯了不放棄的精神。讓這場快節奏的比賽有了精采的結尾。可惜的是,過多的犯規跟粗暴動作,讓比賽有些美中不足。巴西隊更為此付出了慘痛代價─主力中衛席爾瓦累計黃牌停賽;主力攻擊手內馬爾也因傷缺陣。
2. 德國對法國
相較於南美雙雄的對決,歐陸的兩支勁旅─德國對法國,就沒有那麼激情四射,節奏慢了許多。不過依然可以看見許多雙方的鬥智鬥力,精彩的對抗。
2.1 兩隊陣容與打法
來自歐陸的兩方,隊形上雖然記錄看起來都採用了433隊形,但實際上雙方的配置還是有些不同。
在德國方面,其實採用的是比較接近4231的隊形。人在中後衛方面改由伯阿騰跟胡梅爾斯搭檔,應該是有意加強轉身回追的速度。隊長拉姆則打回右邊後衛,取代受傷的穆斯塔非。中場方面,施偉因施泰格、凱迪拉兩名防守中場打在後面,在他們身前是厄齊爾、克洛斯、穆勒三名進攻中場,而在他們前面,則是延續前一場先發的前鋒克洛澤。
法國隊方面,433的隊形由葛里茲曼、本澤馬、瓦爾布埃那組成三箭頭,在他們身後博格巴、馬圖依迪、卡巴耶三人形成一個倒三角形,由卡巴耶處在三角形的底部,掩護中後衛的前方,馬圖依迪跟柏格巴提供進攻線的支援。後衛線則由瓦拉內跟薩科搭檔中後衛,右邊由德布西出任邊後衛,左邊則是埃夫拉。
整體而言,雙方的陣容都很平衡,前中後三條線都沒有明顯的弱點,只是法國隊在前鋒線上更有威脅,而德國隊的中場技術含量更高。
2.2 雙方交鋒
2.2.1 德國控制中場、法國前鋒製造威脅
這場比賽雙方都打得比較保守。德國方面就像以前說的,4231的隊形經常有賴邊後衛的上前助攻拉開空檔,但是在面對法國的三前鋒隊形,德國並沒有讓邊後衛太過壓上,位子保持得比較靠後,只是提供一個在中後場創造寬度的傳球點,而不是更積極的向前滲透。同時兩個防守中場也很少向前進行無球的垂直跑動,避免防守上的漏洞。
在進攻上,德國隊在中場的人數優勢發揮了效果。大多時候德國隊隊員能夠控制住中場,但是本場比賽中刻意把節奏放慢,避免不必要的傳球失誤。另外雖然德國對球員在中場地帶有優勢,但因為邊路的協助較少,這場比賽德國隊的配合看起來寬度比較不足,雖然在克洛澤跟幾個中場聰明的跑位下,還是能打出幾個漂亮配合,但最後一腳處理的難度也比較高。
下圖是德國隊一次標誌性的進攻,五個中場以及前鋒位置比較靠近,由克洛澤或是穆勒提供支點,透過快速的地面傳球對法國的後防製造威脅。
下圖:德國前鋒拿球轉身後,另外幾名進攻球員馬上往對方後衛身後衝鋒,打得比較直接
同一張圖片也可以看到,德國的進攻隊形打得比較窄,集中在場地的中央地帶,後衛也不急於向前助攻(黑色圈圈者)。
防守上,德國隊的防線多數時候比較靠前(不過邊後衛不會離中後衛太遠),而且重視中前場的壓迫,以在前場搶斷,發揮繼續攻擊的效果。同時兩個防守中場的協防也很重要,本場比賽德國隊的防守組織大多時候都能保持得很好,才能屢屢化解法國隊的攻勢。
下圖:德國密集的防守隊形,三條線緊密而且封鎖了中路地帶。
相較之下,法國隊在中場地帶相較德國處於劣勢,多數時候沒辦法限制德國中場的發揮,讓德國中場能夠透過連續傳地把球送到禁區附近。但是法國隊在自己禁區附近的防守還是很成功。靠著靠後的卡巴耶與四名後衛的聯繫,德國隊在中間滲透上沒辦法取得太好的機會。即使有上面圖示的幾次穿插,也在防守球員的夾防下沒能創造太好機會。
下圖:法國隊在禁區附近的密集防守
在進攻上,應對德國靠前、集中的防守,法國隊在兩個邊路打得非常活躍,也有幾次嘗試吊球打德國後衛的身後。透過三名前鋒的換位跟左邊後衛埃夫拉的插上突破,法國隊即使投入攻擊的人力不多,仍然能形成聯繫並且威脅德國隊的大門。
下圖是瓦爾布埃那一次在邊路的進攻。他靈巧地轉身後觀察到德國隊員留給本澤馬一歇空檔,馬上以一記極有創造力的傳球,吊給本澤馬。後者不停球直接射門,很有威脅。
另外,除了三名箭頭的威脅外,法國兩名位置靠前的中場,也經常利用強壯的身體跟個人能力盤帶過中間地帶,再以傳球對德國造成威脅。
下圖:法國中場盤帶後長傳直接找前鋒,在德國後衛身後製造了威脅
下圖中也可以看出,法國隊邊路下底的更深,而德國的傳球在中路比較集中。
2.2.2 德國進球、下半場法國的加強攻勢
兩隊在上半場各自發揮長處,在戰術交鋒上顯得勢均力敵。唯一的差別是在上半場比賽12分鐘一次前場自由球,胡梅爾斯的頭槌破網改變比分。下圖中可以看到,克羅斯自由球給的落點很好,胡梅爾斯也憑藉強壯的身體擠開防守的法國後衛瓦拉內,頭槌得分。
這個進球使得法國處於落後的局面,只能苦苦追趕。下半場比賽法國接連換上雷米、吉魯等進攻球員,在前場也投入更多進攻人力,多次威脅德國球門。特別值得一提的是,法國的進攻手打得很有像像力,個人突破跟傳球跑位能力也好。
例如本澤馬多次左右拉邊扯開空檔,在禁區附近也製造了多次射門機會:
http://www.fourfourtwo.com/statszone/share?i=04b724
還有回撤較深的格列斯曼,傳切跑位跟個人能力都很好:
http://www.fourfourtwo.com/statszone/share?i=04dcHy
對此德國隊的回應是收縮防線,還有換上許爾勒改成防守反擊的態勢。雖然兩隊都取得了一些機會,但最終都沒有取得進球。比分最後停在了1:0,由德國隊獲得勝利。
下圖:終場前本澤馬的一次射門,被門將諾伊爾單掌拍出
2.3 總結:
總體來說,雙方各自發揮了長處。德國隊在中場的表現更好,法國隊的攻擊手則不停地透過精妙配合給德國製造麻煩,最後一段時間法國隊獲得的機會更多,但沒能打破德國隊的防守,比賽因此由一個自由球決定了勝負。
引用通告: 足球:歐洲杯準決賽:德國對法國 | 卡塞爾新聞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