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耐斯方狗
先來說說,早上有位好同志給我捎來一串抱怨,開頭就這麼句話。後面則林林總總的抱怨了一堆台灣的現況,大意都差不多。就是核能這檔事兒該交給專業處理,不該投票解決。又說反對核能的都是些搞政治的、學法律的,就沒有一個核能科班出身的。
我本來沒怎麼關心這事兒,他這麼一說我才去查了下,發現這麼想的人倒還真不少,恰恰跟那些高舉「不要違背主流民意」、「還權」於民的人打對台。
看完後我告訴這位好同志,核能這事情可能是挺複雜的,但民主這回事也不是多數決那麼簡單。
這篇文章就來說說兩件事情,
第一, 裂變核子爐怎麼反應政治改變不了,但要不要蓋他就是政治問題。不要說什麼這跟政治無關,每個決策都是政治問題。
第二, 核四問題當然是個政治問題,而政治問題是信任跟說服的問題。
我就回到一開始這位好同志的疑問開始吧,核能關民主屁事?
要解答這疑問,咱們從政治是什麼,還有民主是什麼開始說起。別搞錯了,物理法則不是任何一種人類決策方法能改變的。但無論你的數據資料怎麼樣,最後要不要蓋核電廠總是要做個決定吧?這就實實在在的是個決策的議題。
不講得太複雜,政治處理的正是社會或是國家決策的方式,這核能電廠蓋或不蓋,當然也是個政治問題。
所謂的民主,就是不過其中一套運作原則,只不過關心的面向跟別的原則不大一樣。
要仔細定義民主不大容易,我簡單來說吧,在做決定這件事情上,民主原則特別關心一件事:國家要做什麼,得要有人民的同意跟參與。
這種方式的核心思想,在於每個人是平等的。正因為是平等的,所以沒有誰可以強迫另一個人接受他的意見。國家該往哪裡走,這每個人都有一分說話的權利。沒有同意,那麼這個決定就沒有正當性。
(老實說我實在不樂意總提人民人民,天下最愛講人民的就是共**黨。可要講民主,不提人民也不行,就先這麼辦了吧。)
咱們就做個很簡單的比喻吧,想像一下,在威權體制下,人民就像小孩子。父母說你生病了要吃藥,你就吃下去。但在民主體制下,其他人可以說生病了要吃藥,。就像前例中的父母一樣(且不論政府是不是這樣吧),核能的專家們,估計也都是出於自己的專業,希望做到對國家最好的事。但是也就跟兒女會長大一般,隨著時間發展,人民總會想要自己做決定。所謂好或不好,由人民自己決定。
所以說,核能四廠安不安全,這不是政治可以改變的。但是蓋不蓋,這是政治決定,在民主原則下,這決定就得要人民的參與跟同意。
說得更直接一點,科學家們當然可以從科學角度出發,確保決策是基於正確的信息。但最終決策時,我管你核能電廠有多好多安全,就是他永遠不會爆炸,每天能產生太陽一般的能量,你也不能強迫人民接受。
核四廠就算再好,人民不同意,那得了,就是不能蓋,你得尊重這個意思。就像人家要送你錢你也有拒絕的權利一樣。這就是民主原則,台灣要是個民主國家,核能四廠的爭議,和民主還真脫不了關係。
這很麻煩對不?幹件好事還得說服一堆愛理不理,腦子也不樂意動的人,多討厭啊。對的,他就是很麻煩。但這方式好就好在,雖然可能跑不了太快,但跌跤也不至於跌得太重。像希特勒那樣,十幾年拖垮了一整個國家,殺死了幾百萬人,這估計是不大容易發生了。對民主國家的國民來說,恐怕也沒有比較好的選擇了,沒辦法,就好好玩玩這套東西吧。
談到這裡是為何核能問題會是個政治問題,又為何跟民主相關。
(但是話又說回來了,說政策要經過人民同意,這不代表什麼事情都要公民投票,怎麼同意,怎麼參與,那選擇多的是。台灣不是有總統大選麼?不是有立法委員選舉麼?這些選舉就是在授予民意基礎,授予官員正當性。不是非要公民投票不可。拿我個人來說吧,我個人是不相信直接民主的,直接民主的根本的弱點就是沒法兒對一個議題深入而充分的檢討。不過這是後話了,改日再談吧。)
(有些人忿忿不平地說,專業問題憑什麼要投票解決了?或是政治不要干涉專業之類的話。這是不錯,所以有些國家設立獨立機關,希望他們以專業角度解決問題。可實際上的經驗告訴咱們,各種獨立機關反而特別是政治的戰場,有專業本身不足平息所有質疑。這其實也不難想像,只要是人就有立場,有立場則其他立場的人就覺得不舒服,整個決策就不被信任,這還是得透過透明性、參與程序來解決。)
談玩了比較概括的問題,再來回頭談核能四廠的爭議問題吧。前些日子咱們這裡談過服務貿易協定那檔事兒,主要問題就在不信任。核能四廠的問題其實也有這成分,人民不信任政府,不信任專業,但還要添上一個對核災根深蒂固的恐懼。
咱們先來看看兩篇有趣的文章。
第一篇:人渣文本-為什麼科學說服不了反核四的人?
第二篇:關於人渣文本…
(第二篇本來沒有標題,我就自取前面幾個字來用。這連結可能得勞煩其他幾位好同志來給我看一下到底有沒有問題了。)
第一篇提供了一個事實,說反核擁核的人基本不在一個對話平面上,沒有交集。第二篇最後面則表示,民主國家不是事事要多數決(深得我心,可惜等下我還得表達反對意見),國家也沒義務說到所有人安心。
這說的都是說服的問題。
在我看來,說服大概是推行政策最重要的工作了。
對的,民主國家也不代表事事都要多數決。行政內部也有專業人員,就複雜專業的事件可以做出評估。決策者也該有充分的科學資訊,整體評估得失利弊,在一個理性的基礎上做決策。但他們也得扛起政治責任。這政治責任就是前面談的,民主國家的正當基礎在於人民的同意。
當然這個同意不是都得公民投票才做數,官員經過投票當選或是有國會盯著,這都是民意基礎。只是當一個政策人民的反對聲浪越大,正當性也就越低。從這個角度來看,核能政策反對的聲浪一大,正當性也就越發受到質疑了。
現在國民黨政府正處於這種窘境,他們不受信任,這與服務貿易協定那時的困境是類似的。但另一方面,還有更麻煩的問題。每個人的心裡都有條底線,跨過這條線,理性就不存在空間。
就說個海難的例子吧,假設今天發生海難了,三個人逃到救生艇上,其中兩個決定要吃掉最後一個,就算這兩個人客客氣氣的說明利弊,還禮貌的問一聲「Parker, would you mind?」,當刀子拿出那一刻,要被吃掉的這位還有可能理性嗎?
在日本的核災後,核能這個詞已經給台灣人留下不可抹滅的恐懼。很多台灣人的心裡,就把這事當作是架在脖子上的一把刀子。
所以本來能源政策,這有高度理性檢討空間的事情,也一下縮水了。這在與政府本來就不受信任結合,政策面對的阻力還會小麼。就因為這個,產生更麻煩的問題,不只政府不受信任,各種專業也不受信任(例如台灣電力公司)。
(例如下圖就很好的反應了這種恐懼,但我個人不覺得福島的核能災難影響範圍能直接套到台灣來)
不只錯誤的資訊充斥,連正確的資訊也不被採信。
有人說日本廢了核電,有人說德國能用綠能台灣也能,有人說台灣電力公司在圍阻體裡邊埋寶特瓶。結果出來澄清的沒一個有人相信,甚而質疑「政府說謊」、「台電說謊」,連第三方報告拿出來了也不被採信。有人提出核電廠的出事機率很小,就會有人回答那發生了你擔當的起麼?
要是回以公共建設不能總以事故會發生作為前提,否則水庫甭蓋了、馬路甭開了,大概就會得到「你這種冷血的滾出島去」之類的答案。
這顯示了核災難給很多人的心中造成多深的恐懼。解決之道其實除了提供資訊外,更重要的是降低這種恐懼,把最糟處境可能是多糟描繪出來,再提出有力的解決方案。
當然要說服有這種想像的人不容易,對的。但是若是還要推行政策,就不能放棄任何說服、軟化反對者的機會。你可以說這不是義務,任何政策也沒有可能說服每一個反對者,但你要推這種爭議大的政策,不想方設法化解疑慮,提高政策正當性,還真推不動。這種說服就有賴互相對話,對話的前提正是要傾聽對方說了些什麼,否則永遠也搭不上話,永遠也沒有說服。那核能政策也甭推行了。
自然有些人不願意聆聽,信任重建也得花時間,但若因此就放任這不信任擴大,未來政策的正當性,肯定一再受到挑戰。長此以往對台灣是沒有好處的。
(補充:聽說國民黨政府宣布停建了,這又是一個頂不住壓力的例子。政府不被信任,於是反對聲浪大起,政府退讓顯得心虛,更不被信任。這種惡性循環這些年走了好幾圈。
不過倒也不大讓人驚訝,國民黨政府向來是逢反必退。何況早從國民黨政府願意把核能四廠的問題交付公民投票,也就看得出端倪來了。這麼說吧,就算最後公投通過了,三四百萬人民意,明明白白給你的政策投反對票,這可是民選政府承擔得起的壓力?困難啊。)
—
給有興趣繼續了解核能問題的人:
http://ec.europa.eu/energy/nuclear/safety/stress_tests_en.ht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