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2年後峇里島,WTO重回舞台?
作者:巴別塔
“It always seems impossible, until it’sdone.”─ Nelson Mandela
杜哈回合開始以來12年了,正當所有人都認為多邊貿易協定、WTO正在步向衰亡,巴里島部長會議奇蹟似的傳回了好消息。這是杜哈回合這麼多年來,第一次正式達成新的協議,而文首曼德拉的銘言,也在這次會議中不停地受到引用,成為這位偉人給貿易法領域最後的禮物。(在此同時向這位偉人致敬)
從GATT時代創設回合式(Round)貿易談判開始,至今已經走過八個回合,並在第八回合,烏拉圭回合(Uruguay round)後正式成立WTO。然而在WTO時代後的第九回合,杜哈回合(Doha Round)卻遭遇重大困難。本來杜哈回合談判著重於農業、非農業市場的進入,服務貿易、與貿易有關的智財權等等不同領域,但是已開發國家與開發中國家,卻在農業與非農業產品市場進入(Non Agriculture Market Access, NAMA)上僵持不休,使得貿易談判停滯不前,甚至一度在2006年面臨談判破裂。
而各國因為多邊貿易談判的停滯不前,開始轉往雙邊、區域貿易協定發展(FreeTrade Agreement, FTA; Regional Trade Agreement, RTA)發展,使得WTO近年逐漸受到邊緣化的危機,甚至出現WTO已死的意見。然而多邊貿易協定終有雙邊、區域貿易協定無法企及的優點。在雙邊、區域貿易協定下,雖然該區域或是締約雙方間的貿易自由化程度可能有所提升,但是卻也容易造成區域集團的形成,並且發生集團對抗的現象,反而可能對全球的自由貿易造成扭曲現象。
就在邊緣化的危機之下,今年的峇里島部長會議終於在12月7日就多項議題達成共識,包括促進國際貿易之效率、協助開發中國家解決食物安全問題、促進最低程度開發國家(least developed countries)的貿易發展等等。
其中尤以貿易促進(trade facilitation)方面的努力最值得一提。本次部長會議通過了貿易促進協定的草案,雖然具體的條文還需要經大會通過,但是具體的內涵不會有重大變動。
這裡所謂的貿易促進,主要並不是針對關稅等貿易障礙而發,而是要求各國提升規範的透明性、還有進出口各項措施的效率。例如以下的一些例子:
在規範透明性方面,貿易促進協議草案要求各國公布各種進出口的規範、稅率、罰則等等,並且應以非歧視性、容易取得的方式為之。其中還包括應將上述規範還有申請表格等等所需資料,公布在網路上的義務(第一條);各會員國在可能的情況下,應在貿易規範生效前,給予貿易商還有各利害關係人表示意見的機會(第二條);另外尚有邊境檢查、控制(Notificationsfor enhanced controls or inspections)方面的資訊公開規範(第五條)。
在稅務方面,草案要求會員國應及時提供稅務事先裁定(advanced ruling),並且建立稅務以及其他措施的司法救濟程序(第三、第四條)。
而在貨物運送跟處理方面,協定草案也有所規範。例如要求會員國建立貨物抵達前的處理程序(proceduresfor pre-arrival processing)、盡可能建立關稅、各項費用的電子支付系統、允許符合一定條件的進出口商(Authorized operator),享有簡便程序的優惠等等(第七條)。
這些規定較傳統的貿易協定著重於關稅、或是非關稅貿易障礙不同,而是「良善管理」(goodgovernance)方面的規範。看似平淡無奇,但卻對貿易的自由化、貨品的流通效率有很大的幫助。當然此份協定草案並不是盡善盡美,也是諸多折衷和妥協之下的產物,並且尚待最後通過與修正,但是卻是杜哈回合多年以來第一次有了成果。接下來的一段時間,值得繼續觀察WTO如何規劃工作日程,將本次談判內容轉換為正式的法律義務,並使會員國逐步落實之。
一度停滯不前的多邊貿易談判,在杜哈回合以來第12個年頭有了新的發展,有評論甚至認為,這一步昭示WTO將重回貿易自由化的中心。果真如此,對於參與其他FTA較為困難的我國,將是很好的機會。
參考資料:
http://worldtradelaw.typepad.com/ielpblog/
http://www.wto.org/english/news_e/news13_e/mc9sum_07dec13_e.htm
https://mc9.wto.org/system/files/documents/w8_0.pdf